昌都市农业农村局

政府信息公开

昌都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23-07-12   浏览次数:   【字体:

    

为做好昌都市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确保政策有效落实,持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供给,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部署,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围绕“稳粮、兴牧、强特色”,以满足农牧民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科技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目标,以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样板为载体,以科技下乡技术包保为主要形式,以服务农牧民的实际成效为检验标准,着力强化市、县(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主责履行,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展,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加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展示和推广力度,加快信息化服务手段普及应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

    (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牧业科技示范主体抽样满意度超过90%,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对象抽样满意度超过90%。

(二)优质绿色高效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全市支撑高原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的质量安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应用于农牧业生产,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85%;开展农膜、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农牧业废弃物回收工作。

(三)农牧业科技示范服务平台基本健全。每个县(区)建设不少于2个长期稳定的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为集示范展示、技术指导、农牧民培训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农牧业科技示范服务平台。在有条件的县(区),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适宜县(区)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四)农技推广信息化实现重大突破。基层农技人员普遍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交流和业务指导,项目县技术服务人员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比例超过80%。

(五)农技推广队伍业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市298名以上基层农技人员接受连续5天以上的脱产业务培训,遴选培育一支超过88人的热爱农业农村、长期助力乡村振兴(扎根农牧区)的特聘农技员队伍。

(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在岗率超过95%。

以上目标任务,昌都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统筹协调,市农推总站、市畜牧总站具体负责技术指导,督促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普及推广使用农牧业技术,为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开展示范基地技术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体系管理、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项目落实、实施。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履职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全区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藏农厅发〔2022〕63号)及昌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运行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昌农发〔202323精神,保证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专门岗位和专门人员履职尽责,确保履行好公益性职责。根据自治区要求落实县(区)农业农村局加强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指导管理和统筹安排,加快建立健全基层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落实以岗定责、以岗定人、以责定效,每个县(区)农业农村应与在岗技术人员签订技术服务合同,确保农技人员责任清晰、任务明确、考核规范。大力开展在岗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轮训,加强实操培训,提升农技人员履职能力,确保基层农牧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切实为稳粮保供重点任务提供科技支撑。

(二)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落地应用。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农牧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要在市农推总站、市畜牧总站的指导安排下,完善项目县主推技术发布制度,参考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年度农业主推技术以及地方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需求,围绕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等要求,遴选发布年度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每个县(区)发布和推广至少一项符合资源节约、增产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继续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结合农牧业科技下乡技术包保工作,因地制宜完善服务机制,促进30项农牧业成熟技术(其中:10项种植业技术、10项畜牧业技术、5项农畜产品加工业技术、5项生态绿色农牧业技术,简称“1155”农牧业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田,切实将农技服务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紧密衔接,促进粮油作物提高单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三)建设长期稳定的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围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示范推广到位、培训指导到位、产业引领到位要求,通过自建、租用、合作等方式,每个县(区)建设不少于2个长期稳定的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中至少建设1个绿色技术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基地(每个项目县(区)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基地面积不少于2000亩,受污染耕地面积达不到2000亩的项目县,按实际受污染面积建设,无受污染耕地面积的县(区)建设绿色技术示范基地),依托基地,协调市农推总站、市畜牧总站开展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等,将基地打造成农牧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的展示窗和辐射源、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指导服务的综合平台。规范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运行管理,明确年度任务和考核指标,建立技术示范展示档案,健全管理评价制度,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带动作用。自建、租用类基地要有明确的技术示范实施方案;合作类基地项目县要与基地主体签订技术示范协议。基地要按照标准统一竖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标牌(样式见附件),标明示范内容、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等信息,组织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开展农技人员现场实训、观摩学习,为周边农牧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四)全面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全市每个县(区)从农牧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不少于8名有丰富农牧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较高技术专长、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较强、且在服务区域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人员作为特聘农技员。结合《西藏自治区高素质农牧民职称评审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贯彻落实,以助力产业发展为导向,继续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织特聘农技员按照增强农技服务供给、支撑高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要求,针对性地开展农技指导、咨询服务和政策宣贯,培养一支精准服务产业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农户增收致富的服务力量,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特聘农技员由县(区)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局等进行招募、使用、管理和考核,按照发布需求、个人申请、技能考核、研究公示、确定人选、签订服务协议等程序进行。特聘农技员招募要全程公开透明,广泛进行公示。招募的特聘农技员要与县(区)农业农村局签订服务合同或服务协议,约定服务期限、服务任务和服务收入等。

(五)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能力。选拔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机制,立足需求选准培训对象、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方式,分产业、分层次、分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职人员中遴选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制定培育规划和年度培育方案,实行动态认定管理,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成为指导服务的行家里手。昌都市统一组织对农技推广骨干人才进行不少于5天的脱产业务培训,其中实训课程不少于3天,支持其进入农牧业科研院校、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岗站等进修深造,针对性地弥补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提升实操水平和专业技能。支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非专业和低学历人员,通过在职研修等方式进行学历提升教育。

(六)发展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立足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任务要求和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涉农科技服务公司、专业服务组织和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社会化服务力量开展农牧业科技示范,通过指导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把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给周边农牧户,把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新型农机具推广到当地村镇,把农牧业生产投入品供给和农产品供求等信息发送到农牧民,切实提升县域全产业链农牧业科技服务能力。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核心人员、技术骨干的技能培训,引导其通过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努力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及社会组织科技服务能力。

(七)示范推广农牧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支持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昌都市卡若区探索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以县域为单元,组建技术指导团队,建立县域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支持各项目县(区)依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等开展展示推广,着力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示范推广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牧业技术。大力开展科技示范户培育,聚焦新型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牧民,遴选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等作为科技示范户,充分结合全市农牧业科技下乡技术包保服务活动,组织市、县(区)、乡(镇)农技人员在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时节和关键环节,对示范户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切实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周边农牧户的辐射带动能力。每个县培育科技示范户不少于200户,辐射带动农牧户2000户。

(八)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服务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市农推总站、市畜牧总站、各县(区)农业农村局要应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在线指导服务和绩效考评,大力推广应用“中国农技推广”APP,组织农技人员开展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广播电视等渠道,为广大农牧民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实时的指导服务,各项目县(区)要全部完成项目信息的线上录入,做到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数据全面准确,全市技术服务人员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比例应超过80%。

四、实施范围

项目覆盖全市11个县(区)。

五、资金管理

(一)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补助经费77万元(昌都市统管)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经费77万元,组织各县(区)农业农村局、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级项目管理员、技术员和项目县(区)技术员、信息管理员农技员等共298人开展脱产集中培训,经费包括培训所需的教学、食宿等费用。

(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补助经费220万元(项目县管理)

每个项目县(区)补助经费20万元,11个项目县(区)共补助经费220万元,每个项目县(区)建设不少于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中:从已建设的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挑选不少于1个比较好的科技示范基地进行补助(每个基地补助10万元);在适宜项目县(区)建设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0万元)。

(三)示范推广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补助经费110万元(项目县管理)

按每个项目县(区)补助经费10万元,11个项目县(区)共补助经费110万元,经费由项目县管理。主要用于要求项目县(区)农业农村局主推至少1项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上报昌都市农推总站、市畜牧总站统一核准后发布,以县(区)为单元组建技术指导团队,促进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田。以县(区)为单位,调查并统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农业外来入侵生物普查、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各项目县(区)至少推广1项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各县(区)在开展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时,要积极协调市农推总站开展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合格后,适当给予完成工作任务补助。

(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补助经费110万元(项目县管理)

每个项目县(区)补助10万元,11个项目县(区)共计补助740万元。主要用于完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遴选和考核激励机制,优先遴选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等高素质农民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通过指导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示范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和关键环节,对示范主体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五)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补助165万元(项目县管理)

每个项目县(区)补助15万元,11个项目县(区)共补助165万元。主要用于:每个项目县建立特聘农技员制度,特聘农技员由县(区)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进行招募、使用、管理和考核,按照发布需求、个人申请、技能考核、研究公示、确定人选、签订服务协议等程序进行。积极衔接《西藏自治区高素质农牧民职称评审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优先选聘高素质农牧民职称人员为特聘农技员,招募要全程公开透明,广泛进行公示。招募的特聘农技员要与县(区)农业农村局签订服务合同或服务协议,约定服务期限、服务任务和服务收入等。每个项目县(区)原则上选聘不少于8名特聘农技员,纳入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工作。组织特聘农技员针对性地开展农技指导、咨询服务和政策宣贯,为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以上五项重点任务共培训人数298人,补助不少于22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不少于88名特聘农技员。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安排资金共计682万元。

六、绩效考评

(一)提高认识,加快组织落实。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各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要充分认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促进粮油作物稳产增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服务、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强化公益性服务责任落实。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务必于2023年7月20日前将级实施方案,2023年12月18日前将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和绩效自评报告报送农业农村

(二)强化管理,开展联动考核。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围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开展全过程一体化、线上线下联动绩效考核。以农技推广服务实效、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为核心,自治区建立“市县自评+地(市)交叉互评+省级综合打分”考评机制,通过集中交流、在线考评、实地核查、交叉考评等方式开展全过程全覆盖绩效考评。各县(区)要建立工作月历制度,强化日常动态管理,加快项目执行进度。2023年绩效考评结果将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年度评优及下一年度农业农村科教环能等各类项目预算安排挂钩。

   (三)加强在线管理。各县(区)加强工作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经验总结,分别安排至少一名信息管理员全程负责项目佐证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及时上传至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上传资料务求真实可靠,全面客观反映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切实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示范主体培育等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线上动态展示和绩效管理,各县(区)在线数据的填报情况将作为线上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